鲁洪生: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www.anquye.con
鲁洪生: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www.anquye.con》🍽“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形象明显好转,广大党员干部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但还有少数党员干部对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上不去,仍习惯在机关、文件、会议里开展工作,把群众路线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入心入行落到实处。
村容村貌要改变,组织力量更要加强。以余江“宅改”为例,通过落实21项操作性较强的机制,组织培养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事务理事会,以此主导制定村庄规划,进一步明确集体成员权,规范、丰富村规民约,动员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村民事务理事会要有事可做、有责要担、有权可使,就能激发村庄自治活力,强化乡村治理能力,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锻炼、培养一批干部。,交响乐起,竹笛、琵琶、埙等民族乐器加入,在中西对话的韵味中,叶小钢的第五交响乐《鲁迅》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叶小钢坦言,写《鲁迅》是他的夙愿,“黯淡时空中,鲁迅是心中永不灭熄之烛照,他不仅昭示生命意义,也让芸芸众生深谙人世间深藏不露的教义。写作《鲁迅》音乐,也让我再次深受人类思想与精神之洗礼。”将“鲁迅的世界”化为“世界的鲁迅”,让更多的人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叶小钢的交响乐作品透露着满满的文化自信。
对“文化软实力”思想最为推崇的,是后来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推崇“王道”,强调“文化”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虽然是一种“软”的力量,但又是一种“无敌于天下”的巨大力量。孟子将“以力敌人者”称为“霸道”,行“霸道”者对外靠军事力量,对内靠严刑峻法。孟子认为,推行“霸道”虽能暂时获得统治国家的权力,但绝不可能得天下。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他强调,只有推行“王道”者才能得天下,因为行“王道”者推崇“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讲仁政、重德治、行“文德之教”,和“以力服人”的“霸道”不一样,这是一种“以德服人”的“王道”,它是使天下百姓“中心悦而诚服”的“软”力量。孟子反复强调这种能够深入人心、感召天下的仁道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远远要超过军事、政治等硬实力,所以他提出“仁人无敌于天下”,“仁者无敌”。“文化”、“仁政”是“得民心”的软实力,而“得民心者”必能得天下。,讲到社会主义文化文艺的繁荣兴盛,就上海来说,上海的文明史有六千年,近现代上海文化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有民族工业文化遗存,有革命文化遗存,还有名人故居、优秀老建筑,等等。
提到中国,你会想起什么?近日,一项针对全球22个主要经济体的媒体调查结果让人颇有些意外,除了那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传统元素外,还有两样东西让外国人印象深刻——中国产品与尖端科技。,如何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余江的做法是,以“集体所有、一户一宅、新增和超标占用宅基地的有偿使用”为核心,配合新农村建设来实施改革。“宅改”效果不仅没有局限于满足宅基地制度本身,而且对乡村振兴的其他方面大有裨益。例如,明确集体产权,发展集体经济,赋予宅基地经营权,增加农民收入,强化集体治权,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加强乡村治理,引进乡贤治村,培养懂农村爱农民爱农业的工作队伍等,在一定程度上由“宅改”带动起来,对乡村整体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认识儒学的深刻含义,将儒学有益思想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对于构筑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复兴的精神支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含的传统价值体系,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文化参考和丰厚滋养。
在现代条件下,文化的形态、业态、价值、意义,都正在发生巨变、全面发展、迅猛提升。文化不仅在精神高地上灼灼绽放,而且更深深地厚植到了经济领域,以致在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文化本身就既是精神,又是经济,或以精神与经济的混合体而兀然崛起、灿然出现,形成以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的新文化产业体系,在满足人物质需求的过程中,更使人得到情操陶冶与精神享受。而这,便是以“文化+科技”“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文创”为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的大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其主要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平台的融合创新,而将文化DNA深植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使之不断催生出新创意、新业态、新产业,从而全面实现“发展空间重塑”,力促其产品同时具有物质层面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和复合意义,以臻形成全方位展示“优”“绿”“新”的经济趋势与文化业态。,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荡涤旧文化,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毫无疑问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加分析、笼而统之地指骂和拒斥传统文化的主张和情绪,极端者甚至要废止中国文字等,国学和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冷遇和厄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批判国学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剔除历史文化中所包含的窒息人们思想、禁锢社会进步的消极落后东西,是无可厚非的,但把整个国学和传统文化看成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肯定是错误的。特别是把中国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完全归咎于国学和传统文化,怀疑、动摇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滑向文化危机的泥潭,则更是一个历史的大过错。这一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很难单从文化的角度说明白的,认真反思起来,也可以从中洞见处于苦难深重、民族危亡下的旧中国境地下的某种国民文化心态的扭曲变形。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是一种空泛的理论,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阐发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建立无产阶级文化、如何探索和取得革命大众文艺领导权方面做出过重要的理论贡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理论层面上运用马克思主义阐明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新时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和出版的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论著,以及多套丛刊、集刊和几十部马列文论教材的问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许多命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有的甚至可以说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到文艺与阶级、文艺与人道主义、文艺与人性,再到文艺与审美、文艺与意识形态,以及文艺意识形态论、艺术反映论、艺术生产论等,每一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拓展,当然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理论问题仍在反复的商榷和论争中,有的理论问题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仍在讨论当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群众的口碑就是城市的丰碑。我们要时刻把“以人民为中心”放在心里,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让长沙这座城市发展更有持续性、宜居性。
【編輯:Topi】
相关新闻
-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023-03-22 05:34
- 郑艳:端阳时清 古风流长 2023-03-22 05:24
- 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2023-03-22 06:07
- 学术期刊应为学术创新提供支撑 2023-03-22 06:04
- 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化品格 2023-03-22 05:28
相关新发布
-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3-03-22 06:09
- 红色基因: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2023-03-22 05:52
-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2023-03-22 05:28
- 刨花香里裁方圆 2023-03-22 05:24
- 游宇明:“退”是“进”的一种别称 2023-03-22 05:29